张家界,那红色记忆如昨

2021/11/30  浏览量:     

  也不曾想自己会踏上这样一趟红色旅途,无关风月,无关情调,却更像是一次真诚的理解与交付,一次试图以我辈的年轻视角去理解革命时光的沧海桑田。那些曾经觉得是身外事的部分,突然借由一次例行工作而闯入到个体的记忆与情感里。我再也无法避开它们,并且是主动地,愿意与之更近。

  

  天门山 覃少波/图

  在了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前,对于张家界,我始终还停留在“老牌风景名胜区”的印象里。之于那段革命时光,也从不愿过多回看,总觉得像父辈们常常念及幼时艰苦的叨扰,眼前只有和平温良与自我琐事。而当真正从此地开始,一步步贴近那段历史,从物及人,看到人们对贺龙的敬仰不分长幼,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抑或是茶余饭后也不忘用故事、用歌曲对先烈诉诸一番深情时,我想我快要理解到某种实实在在的,不落言筌的“初心”。

  一、敬仰·从四面八方而来

  贺龙公园、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

  

  贺龙公园所在地——天子山 彭立平 摄

  从前因为了解的匮乏,总觉得“贺龙”更像一个遥远的名字。在张家界,处处都有贺龙的足迹。在这里,用再多言语去解读红色文化,都还是要落脚到这位英雄人物身上,因为他不仅用整个生命历程贯穿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还用独特的英雄人物魅力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也不知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会不会太晚。

  贺龙公园——从未停下的仪式感

  贺龙女儿贺捷生在《在围场骑马挎枪》中写道:“骑白马,挎双枪,几十年后,母亲回忆围场的这段岁月,神采奕奕,依然沉浸在对当年战斗生活的痴迷之中……每当红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她在洒满金辉的原野上策马前行,风吹动她齐耳的短发和手枪把上的红绸,就像一团火奔向太阳……”这虽然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但试想夕阳下,骑着马的贺龙,也该是多么的雄姿英发。

  在张家界天子山景区的贺龙公园内,一尊携着马,拿着烟斗的贺龙铜像赫然而立。“每年8月1日这天,不管我手头有什么事,我都会来贺龙墓悼念”,这是陪同我们前来的刘洋老师(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副院长)作为家乡人对贺龙的情结。然而还是有许多从远方赶来的人,只为在贺龙墓前鞠上三躬。每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们肃穆地站成一排,心里都会涌起一阵酸楚。也许他们是革命先烈的后人,也许只是普通游客。偶有杵着拐杖,坐着轮椅的人颤颤巍巍地走近等候,“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在贺龙墓前,这样的仪式仿佛从未停下。

  

  贺龙公园 老切 摄

  贺龙故居——习武之家的百年风雨

  如果想更深入地重走元帅的成长之路,就必须去到桑植县。桑植县,地处湖南边缘,各民族交融,在历朝历代都有民风悍勇的传说。在贺捷生的回忆里,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的贺龙,“他少小习武,12岁跟着哥老会小首领的姐夫谷绩廷去赶马,当骡子客,在湘鄂川黔边崎岖难行的山道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13岁长成一个虎背熊腰、高大伟岸、天不怕地不怕的壮汉;1916年,他登高一呼,带领几个兄弟,用人们常说的两把菜刀,砍了芭茅溪盐局税卡,夺得13支毛瑟枪,此后戎马一生,决非无缘无故。”

  多少年后,人们还能在洪家关贺龙故居里,借着翻修的屋舍、骡房、练功房,以及床榻、书桌、蚊帐等,去还原他青年时代的模样。这座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原是贺龙祖父贺良仕于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其后便由贺龙的父亲贺仕道所继承。贺龙的姐姐贺英、妹妹贺戊妹、贺满姑、弟弟贺文掌等,也在这座普通的民居里长大,而日后,他们都在革命的道路上献出了一生。

  

  贺龙故居 李维跃 摄

  武举人出身的祖父贺良仕除了将习武的基因遗传给后辈,他还留下了一个从贺龙曾祖父贺廷宰开始就未能完成的心愿——修一座便民桥。在贺龙故居旁,有一条玉泉河,因水流湍急难渡,乡民出入十分受限。作为一名私塾先生,面对工程艰巨的修桥事业,贺廷宰的个人经费极其有限,最终“至斥腴亩以偿其负”。于是在祖父贺良仕这一代,他们继续修桥,耗尽万般心血,终于在1915年修建成功。然而好景不长,自贺龙投身革命事业后,不光是故居,就连这座便民桥也惨遭厄运,被敌人势力所拆毁。在当地乡民集资重建后,于1940年、1998年,又被两次洪水所冲垮。1998年2月,桑植县人民政府重建此桥。满身风雨的“贺龙桥”,如今安然于人们的茶余饭后。百年前贺家先辈的未竟之愿终在后人不断的努力下得到延续。玉泉河日夜流经溧水,人们也永远牵念着贺家人。

  

  贺龙桥 黄辉 摄

  贺龙纪念馆——赤诚的戎马一生

  从贺龙故居走出数米,便能到达贺龙纪念馆。那天,小雨似断未断地下着,游客们络绎不绝在纪念馆前厅留影。一对年迈的夫妻,带着稚气的孙孩从江浙地区远道而来。“如果不来这看看,你会后悔一辈子!”我有意无意地,听见老者对着他还未及10岁的孙孩说着这样激动而赤诚的话。转眼,他们便没入参观人潮。

  贺龙纪念馆里,是贺龙戎马一生的见证。馆舍由八个展厅组成,陈列着“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家体育事业奠基者、国家军队重要领导人、贺龙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几大块内容。在展厅悬挂的337副影像里,他总是微笑着,爱叼一根烟斗,有时手插衣袋、有时背着手,很静默。有时稳坐在马上、有时拿着望远镜和战友一起勘察地形。有时他站在红三军篮球队中间,那与战争无关的短暂片刻,每个人都笑得很幸福。

  

  贺龙纪念馆 李维跃 摄

  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了。他开始有血有肉,有灵魂。

  二、回望·历史的静定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2016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铜像铸立后的纪念馆 图片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供

  1934年,为发展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解放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在城内建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的纪念馆原身为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在纪念馆内,讲解员杜双已经接待了一整天。我们跟随着她专业的语速,以及馆内悬挂与陈列的旧日音容,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简洁而完整地重走了一遍。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内 图片由旅游与摄影杂志社提供

  1896年,出生于桑植县洪家关的贺龙,20岁起就开始了革命生涯。从“两把菜刀闹革命”到北伐战争,再到南昌起义后与周逸群等回到桑植,接着创建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27年至1936年期间,张家界地区先后有20多万人参加革命,有6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其中“以贺龙为代表的4000多桑植儿郎从刘家坪出发,解放后,仅剩下了不到100人”。

  

  红二方面军领导干部在陕北合影 图片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供

  历史也仿若白驹之过隙,最终静定于此。本以为参观完就匆匆别过,然而在纪念馆的礼堂内,我们每个人都差一点泪流满面。“解放后,许多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叔叔阿姨见到我,都对我说,那时候他们就想听到我的哭声,我一哭,就说明我还有力量活下去,哭得越响亮,越平安无事。”当讲解员突然转换语调,深情款款地脱稿朗诵起红色革命故事,才一开口,便将我们拉回艰苦的长征岁月,这是贺龙女儿贺捷生的作品《父亲的草地,母亲的雪山》。话音刚落,我们的掌声回响在整个房间,没有人去窥伺他人的眼泪,因为自己的触动就快要落出眼眶来。结束之时,讲解员用微笑缓平内心,她一定,也被故事和自己感动过无数次。

  

红二、六军团部分领导同志长征至贵州大定合影 图片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供

  “翻越连绵不断的雪山,没有人不精疲力竭。由于天寒衣单,空气稀薄,腹里空空,一些熟悉的面孔走着走着便不见了。”事后,当我读起贺捷生的文章,脑海中便时常响起纪念馆那个年轻却又深情的声音。

  我心里的长征也开始走起来,从陌生的渡口,开始一直向前。

  三、渡难·长征从这里出发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李维跃 摄

  “1935年十一月,我红二方面军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开始长征。我也随军部长征。在翻雪山过草地时,红军战士沿途病死、冻死、饿死了不少,贺军长十分伤心,常常流泪,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把自己的骡子让给生病的战士骑,战士不肯骑,他便下命令,战士只好骑上骡子,心疼地望着贺军长一步一步地走着。”这是与贺龙一起长征的老红军刘珍口述的回忆。

  

  红二方面军出发地 黄辉 摄

  1935年,红二方面军于桑植县刘家坪整装出发。据老红军李林口述,在长征以前,红二方面军在桑植县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令他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一是精兵简政。也就是说,红军中有部分老弱病残(包括年龄小的),不宜在长途行军和打仗的,动员他们回乡,从事其它革命工作。没有路费的同志,还会为他们发放光洋,桑植本县发一块,大庸县(现张家界永定区)发两块……路程近的就少些,远的就多些,有些如江西的战友,会发十几块或者二十几块。二是每人打五双草鞋,长征的草鞋,不是一般的草鞋,而是六根筋的倒牵牛用新布打的草鞋。有的同志还把草鞋用桐油一油,这样穿起来,踩到地上呼呼响,特别经穿,一双能走一两千里路。写到此处,竟也停下来忍不住鼻酸。简要客观的口述不过是还原当时出发前的政策与命令,但从中却能看出无限的关照与体恤。只得五双草鞋已经够艰苦了,同志们还要在艰苦中想尽办法做出更充分的准备……

  

  门口挂盏灯实景复建地 图片由旅游与摄影杂志社提供

  此后,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先后转战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8个省,行程2万余里,进行大小战斗110多次。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时尚存一万多人。然而此时的一万多人已不全是彼时的面孔了,沿途一面有人牺牲、一面有人再度投身革命,两种生命形式的交付是同等的可贵。

  如今,在桑植县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不仅有纪念碑塔供游人瞻仰,还有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纪念馆可供参观。馆内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灯箱、场景再现等方式,全面展现木黄会师、湘西攻势、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从桑植出发、甘孜会师、将台堡大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示着红二方面军的丰功伟绩。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图片由旅游与摄影杂志社提供

  每年,总是能看见许多媒体在做关于长征纪念的报道,每次我也只是捧着手机匆匆翻阅。但如今却有很多杂陈在心里的幽苦和敬仰,一时间很难言明。

  四、发扬·一路珍视与坚持

  张家界烈士陵园、红色文化学院

  

  张家界烈士陵园纪念碑 图片由旅游与摄影杂志社提供

  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到张家界烈士陵园的路途非常近,陵园修筑在山间,傍晚,站在23米高的纪念碑塔下俯瞰市区,有安宁的感觉。始建于1985年的陵园,共有先后认定的革命烈士3000多人,从2002年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后,年均接待入园人数高达100多万人。始建后的二十余年间,张家界市、区两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陵园的投入,对其中的建筑物、游道、亭子等进行全面修缮,这里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亦是市民和游客的休闲之选。

  

  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 图片由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提供

  为了将张家界的红色文化蓄力发扬,不光是政府部门,热爱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对于王世琴院长来说,创立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是人生的转折点。在我们到达的当天,正好是红色文化学院成立3周年的日子。一盏茶之间,王院长的思绪回到3年前。当时市老促会领导一番醍醐灌顶的话,让她心中充满了弘扬家乡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几乎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但是作为革命老区的历史,以及它的红色文化,外界却知道得少之又少。”致力于开拓和发展张家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这便是创立学院时的初心。于是她从游刃有余的旅游管理岗位退下来,和几位朋友筹资筹力,最初的不坚定也是有的,在第二年持续亏损的状况下,她也曾翻来覆去睡不着过……王院长说,“就像我们团队里的刘洋副院长,他是市导游协会的会长,会员有9000多人,工作任务重,但他利用休息时间发掘和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带班老师队伍。”回望过去才明白,带着疑问坚持走下来才会越走越清晰。

  

  图片由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提供

  如今,张家界红色文化学院已是湖南省知名的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学院依托张家界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整合省、市委党校、党史办、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研究部门和教育资源,通过自主办学、与张家界市委党校深度合作办学等方式,为全国党员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员工进行党性教育、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为全国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研学旅行,是张家界市重要的红色文化培训教育机构。

  

  这一路以来,我们走进了贺龙元帅的革命生涯,也走进了无数革命先烈在张家界革命老区的历史记忆。我们看到了在先辈影响之下的后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为这片不同寻常的土地发声,坚持他们一步步走下来的红色路途。为所有人,致敬!

  

  天子山 子元 摄

  下一站我们将去往恩施州鹤峰县。与来时不一样,已经有某些沉甸甸的回响在渐次让我投入到更多的红色记忆里。然而在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会提前知晓,更深的触动将来得毫无防备。

  (图片由中共桑植县委宣传部提供,部分口述文稿由张家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供,参考资料:《红旗漫卷,张家界红色记忆》)

  责任编辑: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