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坪会议

2019/02/22  浏览量:     

  1935年8月下旬,红二、六军团的主力东进,先后占领石门、临澧、津市、澧县地区,直接威胁着常德、岳阳。这时,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进入四川西北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然后北上到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地区作暂时的休整,准备继续北上。蒋介石企图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休整期间的间隙,调集更多的兵力,大举“围剿”红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根据地,以便尔后集中全力进攻红一、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

  面对日益严峻的根据地形势,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致电朱德、张国焘,建议主力转移到黔东南石阡、镇远、黄平地区活动。朱德、张国焘以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的身份多次来电,不赞成远征,认为“远征损失大,可否在赤区外围和附近地区诱敌,各个击破之。”至于如何行动为宜,由红二、六军团按实际情况决定。

  这时,红二、六军团的行动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突围后转移到黔东南石阡、镇远、黄平地区;二是突围后在现在苏区附近活动;三是继续在现有狭小地区内防守。

  为了统一认识,1935年11月4日,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以贺龙为主席的军委分会,在桑植县刘家坪龙堰峪召开了联席会议,亦称“刘家坪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敌我情势后,认为继续坚持在根据地内进行反“围剿”斗争,确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而突围之后若不远去,敌人进入根据地,依托现有的碉堡阵地对我军作战,我军虽可能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难以取得战略上的胜利,这样也不可能创建新的根据地和恢复原来的根据地;若长期没有根据地作依靠,在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前转来转去,势必日益困难,力量被削弱,甚至可能招致最终失败。根据以上分析,会议决定,坚决突围远征至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刘家坪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任弼时、贺龙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审时度势,通观全局,根据红军实际情况,果断地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摘自《红旗漫卷——张家界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