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是湘鄂西、湘鄂川黔 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

2020/04/21  浏览量:     

张家界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家界地区(原大庸县、桑植县、慈利县,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均属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范围,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

  一、张家界市桑植县爆发的桑植起义揭开了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桑植起义,又称湘鄂西起义,是继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之后发生在湖南境内的又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武装起义。1928年1月,党中央在上海组建中共湘西北特委,派周逸群、贺龙等回湘西北发动武装起义,实施“湘鄂西暴动计划”。2月28日,周逸群、贺龙率领湘西北特委一行到达桑植县洪家关,随即进行紧张的起义筹备工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联络贺龙旧部,组建起一支拥有3700余人、1500余支枪的革命武装力量。4月2日,工农革命军发动桑植起义,攻克桑植县城。4月3日,成立桑植县革命委员会,并颁发《工农革命军布告》。随即接管国民党桑植县政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桑植起义的胜利和县革命政权的建立,拉开了湘鄂边地区武装割据的序幕,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利用、改造地方武装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张家界市桑植县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植起义后,为了加强对湘西地区党的工作的统一指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另在工农革命军中组建湘西前敌委员会(后改称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湘西前敌委员会由贺龙、陈协平、李良耀、贺锦斋、张一鸣等5人组成,贺龙任书记。前委成立后,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贺龙。桑植起义部队后又经过几次整编,人数虽然减少,但政治、军事素质明显提高。为扩大湘鄂边武装割据区域,红四军开始向湖北的宣恩、恩施、咸丰、利川、建始、五峰、长阳等地开展游击活动,沿途改造、吸收“神兵”武装,壮大红军队伍,逐步打开了湘鄂边斗争的新局面。1929年7月,贺龙指挥红四军在桑植取得南岔、赤溪河两次大捷,桑植、鹤峰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形成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接着向大庸、慈利、石门等县出击,扩大红军和根据地。到1930年5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已由桑植、鹤峰发展到石门、慈利、长阳、五峰、巴东、建始、宣恩、恩施等县的部分地区,整个根据地西起宣恩的椿木营,东至石门的磨岗隘和五峰的蒿坪,北抵巴东、长阳、建始之清江,南至桑植苦竹坪和慈利竹叶坪,纵横两三百里。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为整个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贺龙为首的湘鄂西前委领导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周逸群等领导的鄂西特委也在以洪湖为中心的荆江两岸地区开展河湖港汊地带的游击战争,组建了约7000人的红六军,创立和发展了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贺龙率红四军东进,于7月在公安县城与红六军会师。红四军更名红二军,二、六军合编组成红二军团。9月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召开,建立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红二军团的组建,湘鄂西特委的成立,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直接策划创建的全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湖南桑植、湖北鹤峰为中心,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均属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在张家界(桑植县)还诞生了红四军(后改称红二军)。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与洪湖革命根据地相呼应,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乃至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因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而形成,又因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丧失而结束。1930年7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二军和洪湖革命根据地红六军胜利会师,组成红二军团,随即,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和洪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体,形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守望相助,唇齿相依,起到重要策应配合作用。红二军团(后改称红三军)转战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期间,多次选择在湘鄂边桑植落脚,又从湘鄂边出发,开辟新的斗争。红二军团总指挥部、红三军军部、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等,都曾经设在桑植等地,在湘鄂边指挥湘鄂西武装斗争,将革命推向高潮。因此,张家界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雄厚支撑,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机关第一个驻地设在张家界市永定区,后两次进驻张家界市桑植县。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出发,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地区挺进,实施湘西攻势,取得永顺“十万坪大捷”,接着又占领桑植、大庸两县。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在大庸县城发出第一号《通知》:“(一)根据党中央电示,在湘鄂川黔边成立新的临时省委,为这个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以任弼时同志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等同志及少共省委一人为省委委员。(二)根据中央(革)军委电示,在湘鄂川黔边区成立军区,以贺龙同志为军区司令员,任弼时同志为军区政治委员。”此外,还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湘鄂川黔省委领导机关1934年11月26日设在大庸县城,12月10日迁至永顺县塔卧,1935年4月12日陈家河大捷后省委机关进驻桑植县城,5月17日进驻龙山茨岩塘,8月20日再进驻桑植,直至开始长征。这期间,湘鄂川黔省委机关进驻大庸14天、塔卧122天、龙山95天、桑植127天。

  四、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开创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基础上,红六军团西征以后同红二军团会师,发动湘西攻势建立起来的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形势下,在长江南岸创建的一块大的红色根据地,是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开辟以湖南大庸、桑植、永顺、龙山4县为中心,囊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沅陵、常德、石门、津市、临澧、澧县,湖北的宣恩、来凤、咸丰、松滋、鹤峰、利川、恩施,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今属重庆),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20余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大部是游击区)在内的新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大庸、永保、郭亮、桑植、龙山、桑慈、永沅、桑龙、鄂川边9县建立独立团或独立营。还在8个县组建游击队277支,队员2万多人,仅在大庸、永保、郭亮、桑植、慈利5县新招红军2.7万人。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均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范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时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先后牵制、吸引40多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张家界地区局部执政,开展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光辉灿烂的篇章。贺龙、周逸群、关向应,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张家界落脚发动桑植起义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又从湘鄂边出发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在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前提下,红二、六军团又首先选择在张家界落脚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致张家界又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长达10年的革命斗争中,张家界地区从星火燎原到红旗漫卷,革命根据地军民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先后有20多万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参加红军,6万多人为革命壮烈牺牲。从张家界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走出208位共和国将帅和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根据地军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张家界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