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

2019/10/08  浏览量:     

  编者按:

   张家界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组织编写的《红旗漫卷---张家界红色记忆》是我市首部集中反映张家界革命历史的著作,图文并茂,夹叙夹议。全书笔墨集中于1927年至1936年10年间,以贺龙率领张家界儿女参加南昌起义,党组织领导创建湘鄂边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黔东特区。湘鄂川黔根据地以及红二方面军战略转移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张家界作为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张家界有史以来人文蔚起到近代张家界仁人志士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从贺龙挥师北伐到5000名张家界儿郎参加南昌起义;从湘鄂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到土地革命;从红二、六军团会师到告别苏区父老乡亲实行战略转移,展示了张家界昨天经历的苦难辉煌,反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走过的艰辛。本书跌宕起伏,内容丰富,研究扎实,富于情感。对于弘扬老区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对于传承张家界红色文化与历史、凝聚张家界发展优势和动力搭建独特载体。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用连载的形式分享给大家,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第三章南方柱石

   —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虽然丧失,但湘鄂边区武装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1933年12月以后,贺龙等领导红三军进军川东,转战湘鄂川黔边, 开辟了黔东特区,迎来了长征先遣队一红六军团,实现了两大军团 的胜利会师。之后,为了策应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把敌人“背”过来,发动湘西攻势,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新局面。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创建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其他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在长江南岸建立起来的最大规模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从1933年12月着手创建,至1936年2月完全退出根据地,前后经历两年多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湖南永顺、大庸、龙山、桑植4县为中心,包括湘、鄂、川、黔4省边界地区20余县(其中大部分为游击根据地)。期间,于1934年11月在大庸县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张家界作为这一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这里的人民和红二、六军团一道,患难与共、艰苦战斗,为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保存和培养革命骨干,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三军转战湘鄂川黔边与黔东特区的开辟

   ★红三军艰难转战湘鄂川黔边

  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主要负责人夏犧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和“肃反”扩大化,使红军进一步受到削弱,红三军未能粉碎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因而丧失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三军被 迫从洪湖突围北上,转战豫西南、陕南、川东,远征7000里,红军战士因为天天打仗,个个精神疲惫、体弱多病,伤员越来越多,弹药无法补充,人越打越少。红军从湘鄂西鼎盛时的3万多人,到湘鄂西根据地丧失时1.6万多人,最后到达湘鄂边只有3000余人。

  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苏区,向川东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发展,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据此,红三军立即进军川东,并开始了多方寻求战机和立足之地的艰苦转战。

  黔江地湘、鄂、川三省边界,湘鄂两省进入川东南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2月20日,红三军由咸丰大村出发,以一天120里的急行军,经活龙坪,直插四川黔江(今属重庆市)。22日,红三军一举攻占黔江县城。红三军在占领黔江县城的七天中,召开群众大会,印发了《红三军入川告酉、秀、黔、彭父老兄弟姊妹书》,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的斗争。红军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数百人加入了红军。红三军占领黔江后主动撤离,转移到湖北咸丰、利川境内游击。川军为防红三军再度人川,调重兵加强了防御和部署,企图围歼红军于利川一隅。1934年1月中旬,红三军为 了摆脱鄂川敌军的“围剿”,趁湘西军阀陈渠珍部入黔与贵州军阀王家烈交战之机,乘虚进入龙山境内,得到了半个月的休整。

  但是,湘鄂西中央分局没有利 用好这半个月时间进行发动群众,建立新的苏区。主要负责人夏曦仍继续推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红三军内部还在延续第四次“肃反”,红军不断减员,弹药奇缺,处于难以应付的状态,中“有二个多月陷于无目的流浪”。

  为了改变困境,1934年4月1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利川十字路举行会议,作出《关于发展湘鄂边区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计划在鄂川边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然后再向湘黔发展。为加强对根据地开辟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夏曦、贺龙、关向应、卢东生为委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后以这个组织的名义办法了《致贵州印江、得奖、务川、沿河各县神坛诸同志书》《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没收地主豪绅之粮食财产之条例》《雇农工会的斗争纲领及其组织方法》等一系列文告。从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近20天中,红三军辗转回旋于黔江和酉阳一带。5月8日,红三军攻占彭水县城,歼敌一个营。随后,红三军主动撤出,西渡乌江,进入贵州,向黔东地区进发。6月9日,红三军到达贵州沿河的枫香溪。

   ★枫香溪会议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长期的流动作战使红三军异常疲劳,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结束这种游荡状态。贺龙率领红三军历尽艰险来到沿河的枫香溪一带后,发现这里的情况比较好。这里地处黔东高原,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西有乌江天险,北与四川酉阳、秀山接壤,东有梵净山为屏障,适合游击作战。

  这里的人民历来深受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苦难深重,苗民多次起义,特别是近几年“神兵”斗争如火如荼,各族人民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加上这里守军力量较为薄弱,便于红军尽快开展工作。根据上述情况,贺龙提出:“我们再也不能这样走了”“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没 地怎么行?! ”关向应也提出:“我们要在川黔边境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是不行的。我们一到群众就跑光了,说明群众对我们不了解,说明工作要从头做起。”于是,贺龙与关向应就如何建立根据地,恢复部队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以及怎样争取“神兵”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逐渐统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对于建立根据地的认识。

  1934 年 6 月 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楓香溪召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夏曦、贺龙、关向应以及军团以上负责同志。由于会前贺龙、关向应的思想统一,会议准备充分,贺龙同志的正确意见得到红三军上下一致的拥护和支持。会议根据“群众的斗争与情绪”“敌情的薄弱,决定了“在印江、沿河发展苏维埃运动,并决定“调集一批干部把军委会的机关建立起来,即刻成立军委会宣传队,”开展群众工作。会议还就争取“神兵”和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重建政治机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当晚,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楓香溪召开了红三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由关向应传达分局会议精神和决定。他宣布:(一)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二)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三)派一批干部去做地方工作。

  楓香溪会议的召开,是红三军在黔东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关键的转折点,根据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了尽快贯彻落实楓香溪会议精神,红三军从各级干部中抽调了100多人组,在楓香溪训练了一个月。训练结束后,分别派到七、九两师担任宣传队长、团政治委员、党总支部书记、连指导员或从事政治机关工作。师宣传队的主要任务是做地方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动土地革命,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由红三军干部杨秀山、范忠祥分别担任队长的七、九师宣传队,立即分赴德江、沿河、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局面很快就打开了。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组织发动,各地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起来了。

  1934年7月21日,在区、乡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的基础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县铅厂 开了黔东特区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有沿河、德江、印江三县选出的苏区代表和军代表135人。会议通过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扩大红军及地方武装问题决议》《优待红军家属条例》《农村工人保护条例草案》《关于苗家问题决议》和《肃反条例》,选出了以夏曦、贺龙、关向应、卢东生、朱绍田、孙秀亮等80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正式宣告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会议决定将特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沿河县白石溪土地湾。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成为当时代表黔东特区人民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和革命政权的领导机关,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这时,党中央派来的交通员到达黔东苏区,来了党中央5月6日发出的指示信。指示信着重批评了

   湘鄂西中央分局“肃反 ”扩大化和解散党团组织的错误。8月1日至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南腰界余家桶子召开会议,学习中央的决意和指示,对“肃反”扩大化等问题进行检讨,研究了党在川黔边之黔东特区当前的任务。于8月4日作出《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决议》对当前任务作了规定,即:在巩固黔东苏区的基础上,向川东发展,与鄂川边游击区连成一片,创立湘鄂川黔苏区,并准备一批干部,以恢复湘鄂西苏区,并决定动员一万工农参加红军,以便“将红三军恢复为二军团”。按照《决议》的精神,为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办起了红军报纸《红星报》,开办了“红军大学”,由红三军政委关向应亲自负责,分批轮训红军中连、排、班基层干部和游击队中的骨干分子。

  ★贺龙领导收编“神兵”和黔东特区的发展

  在工农武装建设中,“神兵”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红三军未到黔东之前,“神兵”遍及务川、德江、印江、沿河和川黔边,贫苦农民纷纷加人。仅德江就有神坛48处,“神兵”2万余人;印江有神坛18处,5000多人。湘鄂西中央分局曾讨分析了“神兵”的情况,认为黔东“神兵”是一种农民斗争的原始形式,虽存在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但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经过教育,是能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因此,红三军进到印江子坡后,贺龙亲自召开群众大会,并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致贵州印江、德江、务川、沿河各县坛诸同志书》,文告对“神兵”反抗封建军阀和地主豪绅的勇气和决心表示敬佩,接着分析了“神兵”斗争失败的原因,阐述了红军对“神兵”的方针政策,表示与他们建立亲密的革命联合,并对他们提出了争取自身解放的五条要求。这些都得到广大“神兵”的拥护,印江、德江、沿河等县的“神兵”纷纷前来参加革命。

  贺龙在沿河的小井吸收了“神兵”司令冉少波为首的千余“神兵”,将其编为黔东纵队,由红三军军部直接领导。其他收编的“神兵”,分编为地方独立团,先后成立了沿河、德江、印江、黔东、川黔边等5个独立团,共约1500多人。此外,还成立了10个游击队,共400多人。后将黔东纵队和各县独立团编为黔东独立师,贺炳南任师长,冉少波任副师长。

  在“神兵”的改编中,贺龙等领导亲自接见了“神兵”,表扬“神兵”抗暴安民的斗争精神,热烈欢迎他们参加红军。 红军改编“神兵”后,战斗力得到提高。在攻打伪协团总冉瑞廷的战斗中,“神兵” 英勇顽强,充分改编 “神兵”的决策是切实可行的。 在土地革命中,黔东“神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阶级觉悟提高了,斗争目的明确了,“神兵”和红军形成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党和红军的直接领导下,在保卫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照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战略战术原则,根据黔东的客观情况和主观力量,黔东特区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黔东苏区,与湘鄂川连城一片,向苏区周围出击,消灭敌人,扩大红三军主力。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积极地地发动群众,开展新区的土地革命,加强地方力量,巩固苏苏维埃政权和土地革命的成果。在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内,党、政、军各面的工作有了明确的分工,党政方面工作由夏曦负责,军队由贺龙负责。贺龙率主力到沿河的枫香溪、焦家铺、铅厂坝、印江刀坝一带活动。至7月底,三军基本控制了黔东部分地区。

  在黔东特区的创建中,红三军组织工作队深入县、乡、村,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建立了17个区革命委员会,73个乡苏苏维埃政府,组建了黔东独立纵队5个独立,30个游击队,实现了红军指战员梦寐以求建立根据地的愿望。至1934年9月,建立起覆盖黔东5县地域及秀山部分地区,纵横200里,拥有10万以上人口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黔东特区的建立,是红三军发展历史上的新转折。它的建立,使过着流动游击生活的红三军有了立足之地,部队得到了较好地休整和补充。同时为红六军团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建立了基地,提供了保障。贺龙后来回忆说:“黔东时期的工作,是红三军的一个很大的转变,肃反停止了,提拔了一批干部,建立了党的组织,恢复了政治机关,在各县建立了游击队和独立团,扩大了红军,建立了根据地。”“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红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黔东根据地的开辟,为“解决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任务,奠定了一个巩固的基础”,并与“红四方面军相呼应…… 与中央苏区相配合”。不仅使红三军到了休整和扩大,而且为进一步形成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不久,红三军在黔东特区迎来了中革军委派来的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