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界举办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区联席会议

2021/11/30  浏览量:     

   从1982年在湘西召开第一次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料编研协作会议,到今天在美丽如画的张家界举办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区联席会议,35年过去了。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史料征编、历史研究、史稿编写出版、文物遗址保护、红色资源发掘、扶贫开发、振兴发展,走过了漫长而富有成效的历程。

  党中央十分重视湘鄂川黔边区的脱贫致富和改革发展。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湘西,提出“扎扎实实为湘西群众办几件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垣县十八洞村,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湘鄂川(渝)黔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区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扶贫攻坚,改变了革命老根据地的面貌,创造了改革、发展、精准扶贫的成就,足可告慰在湘鄂边、湘鄂西、黔东、湘鄂川黔苏区牺牲奋斗、创造奇迹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和革命英烈、革命军民。

  众所周知,湘鄂川黔苏区,是一大片红色的土地。1983年陪同任弼时儿女任远远、任远志在湖南调研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战斗的文献和史料,就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土地革命后期,在党的领导下,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四省边区创建的新苏区,堪称奇迹,砥柱南天。任弼时为书记的湘鄂川黔省委,贺龙为主席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的湘鄂川黔省军区,领导和指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坚持了近一年的反“围剿”战争,不仅从战略上策应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而且发展壮大了自己,红二、六军团成为三大主力之一,同时巩固了根据地,包括四省边30余个县,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创造性地决策,实行战略转移,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正式建立红二方面军,两军实现共同北上抗日,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所以,毛主席称赞红二方面军“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与会代表,都是从事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行、内行。关于湘鄂川黔苏区苦难辉煌的历史,不需要多讲。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认识。

  一、这一块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值得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湘鄂西苏区,在全国苏区斗争史上写了光辉篇章。毛泽东总结了“贺龙周逸群式”的工农武装割据经验。高度评价说:“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斯诺写道:“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湘、鄂、川、黔、赣数省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有机组成和转换环节。在黔东苏区创建和木黄会师前后,湘鄂西、湘赣苏区红军,战略重组、继往开来创造丰硕战果。为湘鄂西和湘赣苏区红军向湘鄂川黔苏区红军的战略转变,提供了一个立脚点;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支撑点。

  ——湘鄂川黔苏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就更加重要。

  1.“创建了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在长江南岸创建的一块大的红色根据地,成为南方苏维埃运动的柱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信心。由于地处边陲,距离4省省会都在千里以上,境内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长期以来地方军阀派系林立,有利于革命武装利用敌人矛盾,实行武装割据。红军的活动,进能截断长江交通,威逼常德、岳阳、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退可凭借山河天险,回旋驰骋,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沉重打击了敌人,牵制吸引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党中央高度赞扬:“1934年,任弼时同志率领红六军团西征,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共同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成功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评价说:“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把国民党军120多个团的兵力吸引在湘鄂川黔边地区,创建了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2.自主创新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

  湘鄂川黔苏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遵义会议精神的产物。

  贺龙说,我们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军事路线和政治路线是逐步转变的,遵义会议以后接受了毛主席的领导。

  1935年2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长电,将遵义会议主要精神通告“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及中央军区”。任弼时、贺龙等运用遵义会议确定的新的军事原则,3天之内指挥红军在陈家河、桃子溪两战皆捷,不仅歼灭了敌五十八师,恢复了塔卧以北的大块根据地,而且将何键的合围圈撕开了一个缺口,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有力地策应了毛泽东等正在指挥的“四渡赤水”。

  5月下旬至9月初,任弼时、贺龙等运用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率红二、红六军团时而声东击西,时而围城打援,在运动战中以少胜多,大量歼灭敌人,积累了系统的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仅粉碎了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围剿”,而且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成为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任弼时指出:“在湘西北创立了一个新的形势,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上是有极大意义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慈利的工农群众都踊跃起来革命”,“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了。”遵义会议精神和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用,为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3.苏区军民前仆后继,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牺牲

  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在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1927年湘西秋收暴动开始,历经湘鄂边、湘鄂西根据地的斗争,到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这块红色区域斗争连绵,红旗不倒,薪尽火传,苏区党政军民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民党蒋介石的内心深处,“最害怕的是红军在湖南重建根据地,怕中央红军与贺龙所部红军会合,将来在湘鄂川黔建成一片苏区”。但是,红二、六军团真的很快在武陵山区树起了苏维埃的红旗,给蒋介石平添了心腹之患,他们把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驱逐出苏区聚而歼之的阴谋受到重挫。湘鄂川黔苏区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中巍峨挺立,任弼时、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创造了能征善战打不垮的奇迹,令国民党反动派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向蒋介石献计:“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正如任弼时所说:“二、六军团及湘鄂边苏区位置长江中部,接近武汉长沙,他的存在、发展对一、四方面军配合作用与对敌威胁均颇大,故蒋敌以大力决心进攻。”红二、六军团通过一系列机动灵活的战役战斗,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企图剿灭红军的阴谋,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艰巨任务。

  4.苏区党建经验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任弼时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的领导工作。他对于根据地党的建设十分重视。湘鄂川黔根据地在“建立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保证完成党的艰巨任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保证党掌握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权,“加强对武装的领导和组织,加强游击战争的领导”,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湘鄂川黔省委强调要“大胆吸引工人、雇农、贫农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建立每一乡村、市镇与每一武装队伍中党的支部”,成为动员群众、保卫新区与粉碎敌人“围剿”的核心力量;新区、游击区的党组织“应保存着秘密或半秘密的状态”,以便万一转入秘密环境时能继续活动;并应普遍建立青年团、工会、妇代会及贫农团等组织,大胆提拔干部,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领导方法上,“必须倾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到群众中去学习”,“少说空话,多做实际工作”,“多做些改善群众生活的日常事业”。根据地开展了反贪污腐败斗争,及时遏止了贪污腐败现象。永保县苏维埃主席田玉祥,穿上打土豪得来的皮大衣,到塔卧参加五县苏维埃联席会议。任弼时及时对他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要求他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任弼时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苏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根据地党建工作,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的廉洁性、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党建思想作出了历史贡献。

  5.创造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建设的宝贵经验

  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是党和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大革命根据地。“老、少、边、穷”的区域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地域的历史文化性格,对于红二、六军团立足湘鄂川黔边并获得拥护和支持,是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地方文化因素。党和红军在这一块地区,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了少数民族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苏区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少数民族工作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特别是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少数民族自己的政权和革命武装,妥善对待少数民族民间会社组织,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积极争取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工农红军,使得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纷纷参加苏区红军斗争,对于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健全少数民族社会动员体制、促进民族事业发展、做好少数民族工作,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这一块革命老区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政策红利亟待争取、用好用足

  总的说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逐年加大了对原湘鄂西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块革命老区,改革发展的困难依然很大,享受到国家的财政优惠和政策支持,仍然比较有限。相比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历史贡献和重大牺牲,不相匹配。

  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由于地理上距离中央苏区较远,至今有关井冈山苏区、罗霄山脉片区、中央苏区的国家战略和优惠政策,很难覆盖到这一块老少边穷地区。

  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精准扶贫的责任很重。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家先后编制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等等一系列区域振兴发展规划的形势下,湘鄂西、湘鄂川黔老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国家关于苏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大笼子。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各省市《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在武陵山片区国家规划的基础上,提供了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扶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吹响了冲锋集结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区域发展的“洼地”和“短板”,贫困人口集中、致贫原因复杂、脱贫任务艰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把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作为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全力加以推动。

  因此,原湘鄂川黔苏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革命老区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苏区历史研究和老区资源发掘利用,大力宣传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为走好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长征”,提供政务依据、史料支撑、准确区情,把习总书记“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的最新指示精神落在实处、滋润民心。这给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艰巨的历史使命,也给老区工作相关机构赋予了繁重的现实任务。

  我想,这也是大家聚集在湘鄂川黔苏区中心区,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发展大计的目的的意义之所在。

  预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达成初衷,使老区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为老区人民造福、让红色基因传承的目标。